(资料图片)
多年来一直在思考: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?是留住它,还要让它活起来,有生活的烟火气,让当地村民安居乐业。因为乡村旅游看的是乡村肌理,体验是风味小吃,感兴趣的是区别城市的味道,还有乡愁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把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,包括商业类的民宿、餐饮、小商品的介入也是一种必然。关键是在尊重文化、传承文化的基础上,以文化动力促进乡村发展,做到“一村一品”,有特色,有活力,而不是刷墙式改造、破坏式开发、雷同化造景,要真正发挥乡村自身的文化优势,形成特色。
近日走访了两个村子——浙江湖州荻港村和新市古镇,考察了村里的传统民居,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。其中,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,因河港两岸荻芦丛生而得名“荻港”,自古有“苕溪渔隐”之称。这个村子的历史很悠久,留下了不少古迹,而且自古以来有崇文尚礼、尊师重教的传统,并在生产生活中传承渔业文化,成为今天的全国文明村、中国传统古村落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新市古镇的历史也非常悠久,建制历史就有1700多年,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。镇上河道如网,水街相依,居民临河而建,傍桥而市,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。可以说是自古繁华,民风质朴,人才辈出,既富有水乡古建,也包含人文胜迹、诗书传统。
结合多年来对传统村落调研以及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,尤其感受到,乡村旅游要把握机遇,抓住特色,提升品质,深化内涵,把握从“看景”“观光”到“场景化体验”,从“赏物”到“文创造物”,从“品尝美食”到广泛传播美食,从“打卡”“到此一游”到“养心”“候鸟式停留”转化,适应新形势、新业态、新机遇,实现文化创富、高质量发展,使乡村旅游造福村民、村民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。
从“看景”“观光”到“场景化体验”是当前文旅发展的典型趋势,旅游休闲消费者已沉迷于场景之中。对于传统村落乃至广大乡村而言,旅游的场景化更需要留住乡村特色,留住田园生活,不是孤立地去保护某一坐古建,而是营建乡村的美好生活,留住乡村的乡土气息和烟火气,实现生活沉浸,实现乡村不同于城市的文化吸引力。
从“赏物”到“文创造物”也是提升文旅参与感、体验度的重要转变。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提升,到乡村不仅是欣赏地方文化遗产,感受乡土风物之美,还要体验民艺之美、手艺之美。发展城乡旅游不能停留在“门票经济”层面,而要向文化体验上提升,不能停留在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层面,而要创造条件让旅游者参与进来,亲手制作,亲身参与,记忆会更深,更有意义。旅游发展更能有人气,产生持续效力。
乡村旅游需要进一步适应当前数字经济以及消费方式、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,从游客“品尝美食”到广泛传播美食,从游客“打卡”“到此一游”到“养心”“候鸟式停留”转化。旅游离不开饮食,一方水土一方人,地方有地方小吃,在乡村要乡村的风味,不同于大城市的预制菜品,地方名吃很重要,乡村饮食要讲风味,食材好,有味道。在此基础上,使游客不只是美食的消费者,还是乡村美食的传播者,带动流量,带动乡村美食发展。与此同时,旅游发展要向“养心之旅”的层面发展,不是打卡猎奇,而是一来再来,有持续的吸引力,形成顾客粘性。要从“养心”上下功夫,就不能停留在造景观、搞活动的层面,而是改善生活,养护自然,让乡村整体的生活、生态吸引人、留住人,让人们愿意沉浸其中、流连其中,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的一份子。
江南的三月,油菜花盛开,老村子在春光里格外秀丽。游客点缀了春天的景点,田园旅游透着诗意与生机。发展乡村旅游是惠及老百姓的事业,不仅有经济利益更有社会效益,实现传统文化村落惠民发展的目的。乡村的景色、乡村的文化、乡村的生活成为人们一再驻足回首、沉浸其中的所在,这也正是乡村振兴的愿景所在。